一、基本情况
辽宁省计划生育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77年8月19日,占地面积4236平方米,建筑面积6666.84平方米。建院三十多年来主要负责计划生育避孕药、避孕器具、遗传与优生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应用推广、为基层解决技术服务疑难问题及人才培养等。性质是承担应用基础研究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科研工作主要由药物研究、医学遗传学研究及节育技术研究等三个部分组成。根据需要,建立了四个技术平台:药用缓释载体新材料及新药具实验研究技术平台;胚胎发生、发育与生物活性物质调控机制的生物实验研究技术平台;遗传病及诊断(筛查)研究技术平台;遗传资源采集与保存平台。 实验室总面积2100平方米,拥有大型实验室检测、分析、分离、合成设备,价值3000余万元。5万元以上设备70台套。
近年来,各级领导给予我院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在科研立项、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及人员和经费保障,使我院科研工作有了根本改观。
二、科研工作
以科研为先导,经过几年科研储备与基础建设,2002年省科技厅、财政厅批准建立以科研院为依托的辽宁省生殖医学开放实验室,它是全省七个开放实验室之一,同时也是唯一一所生殖医学开放实验室。2005年,随着软硬件建设的不断加强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被批准建立全省唯一的辽宁省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我院以重点实验室为中心,以科研课题为载体,精心制定主要研究方向和发展战略。2013年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为生殖健康与遗传医学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物降解材料长效埋植避孕剂的研究。在国家计生委阶段性验收评估过程中,在组织方式、科研管理、经费使用及阶段成果方面得到评审专家一致的肯定与好评。2004年获得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973计划)项目前期研究专项——抗孕激素药物反应与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这是我院首次拿到该类国家级项目。目前,生物降解材料长效埋植避孕剂的研究项目等生育调节新方法已取得了可喜进展,攻克了技术难关,材料经过不断改进已经定型,在产品研发等方面亦作了大量的开拓型创新工作,使学科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上述项目都紧密结合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中心任务,体现了战略高度和具体的实践成果,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
近几年,我院发现了部分出生缺陷致病基因新的突变位点,为阻断家族遗传病再发及优生优育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某些方面的研究工作达到了国际水平。目前,已有24个家族遗传病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其中,远端关节弯曲大家族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其家族之大、传代之多为世界首次发现,其基因突变位点为世界首次报道,这个研究小组成为国内首次发现并为该疾病命名的科研团队,因而填补了国内该类疾病诊断和防治的空白。2012年家族性远端关节弯曲畸形新致病基因的识别与功能研究又获得国家自然基金一项,这是我院首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我们已经通过产前基因诊断等监控手段使6个家族生出了7个健康的孩子。所研究的课题“远端关节弯曲”、“痉挛性截瘫”、“ 手足裂畸形”遗传病的典型家族的相关报道已经三次荣登CCTV-10频道《走进科学》栏目。家族遗传病基因定位研究与应用课题,获得2009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研究成果在全国计划生育科技系统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参与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可生物降解长效缓控释新剂型的避孕及兼治疗作用的新药具研发”的有关研究工作,并作为“可生物降解新材料的研究”的任务负责人承担新型避孕生物降解长效皮下埋植剂药物缓释载体的设计与构建。此次获得资助的项目是继“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之后,我院承担参与的又一项国家级重大课题,标志着我院的科研水平和质量有了新的突破和提升。
三、科研立项及经费
建院以来,我院共承担130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38项,省级47项。重点实验室自2002年批准开放以来共有科研项目36项。目前主要承担的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省科技厅重点专项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博士启动基金项目2项,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2项。省直医院改革重点临床科室诊疗能力建设项目3项。
目前,已经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软、硬件设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学科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自“十一五”以来,所承担科研项目总经费超430万元。其中,国家重大专项2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万元。省级项目经费197万元;“十一五”期间到位科研经费较“十五”期间实现翻番。“十二五”到位科研设备经费1500万元。以我院为依托的生殖健康与遗传医学重点实验室正在积极争取国家经费落实到位,继续为重点实验室发展创造条件。